/media/images/body_bg1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2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3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4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5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6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7.jpg
/media/images/body_bg8.jpg
高级搜索
传说故事——神奇的拴马桩
浏览次数:30858    发布时间:2021-11-04

倴城,是现在滦南县政府驻地,与唐山市的开平、稻地、榛子镇齐名,号称“京东四大名镇”之一。由于这里是座古城,城内多有文物古迹,庵、观、寺、庙,碑、亭、楼、榭,无一不缺,应有尽有。当然这些文物,其他各地也有,并无独特之处。唯独出奇的是,这里曾有一个拴马桩,实在是稀世之物。

拴马桩,曾经位于倴城街东头一个叫做“皋上”的地方,此地位置很高,街面宽广,在路北面牢牢竖立着一个柏木桩,此桩碗口粗细,呈黑褐色,通体光亮,露出地面三尺有余,略有斜度的深埋地下。木桩究竟何人、何时所埋,既无史料记载,也无他人知其所详。只是听到街一些耆老所言,在解放初期存在时,大概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。别看年代久远,此桩虽属木质却是不腐不烂,用人去摇,略有松动,但是若想把它拔起来,任你力气多大,换用多少人,也是徒劳无益,木桩似生根一样,总是牢牢地长在地上。正缘于此,木桩虽久经风云变幻,朝代更替,它总是安然无恙,似一个忠于职守的哨兵,岿然不动的站在原地不动。也正由于此,围绕着它出现了一个美妙的传说。

还是在1000多年的唐朝,一年秋天,大将薛仁贵出征路过倴城(当时尚无此名),因天晚在此地安营扎寨。由于鞍马劳顿,人困马乏,进帐后,将士都安然入睡,独有薛仁贵所骑战马还没找到安息之所。因这匹马体力健壮,拴在几棵树上后,都被它连根拔起,几个部将都很发愁,牵着马匹在街上转悠,寻觅拴马之物。正在这时,一个白胡须老头倏然而至,肩上扛着一根碗口粗细,长约一丈有余的柏木桩,乐乐呵呵的交给几个部将,让他们把木桩埋起来拴马。几个部将见状,非常高兴,伸手去接,谁知木桩太沉重,几个人勉强抬了起来,但要想把它竖起深埋地下,实在难以办到。白发老人微微一笑,轻声说道,还是交给我吧!只见他挽起袄袖,弯下腰,双手抓住柏木桩毫不费力的竖在地上,继而又一用力,说声“进”,木桩非常听话的就进入地下之中,地面上仅仅露出三尺有余,正好留作拴马使用。只这一举动,只惊得众将目瞪口呆,愣怔片刻后,齐声喝起彩来,都称“真神人也!”大家正想致谢,谁知回头一看,白发老人业已踪迹皆无。正在大家稀奇称怪之时,营帐中休息的薛仁贵,听到外面人声嘈杂,忙走出帐外问道发生什么事情?众将急速回答事情的始末根由。薛仁贵一听大喜,想到这定是神人相助,此次出征必定大获全胜。马上来到木桩跟前,双手抱拳,一揖到地,朗朗说道:“承蒙上界相助,末将一定鼎力作战,协助我主,平定天下!”而后,将战马栓于马桩之上,从此相安无事。后来,拔营起寨,继续东征,终于取得战争胜利,为巩固唐朝的统治地位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而留下的拴马桩结结实实地长在原地。

时间过了400多年,北方的元人入侵中原,又从倴城路过,当走到这里后,看到这个普通的拴马桩,又听人们传言木桩多么神奇。其中有一个号称“神力王”的大将叫做达摩苏,对此很是不服不忿,分开围在木桩周围议论纷纷的将士,站在木桩跟前,屏住呼吸,憋足力气,伸出双手,紧紧抓住木桩上梢,一用力,只见双脚将地蹬出两个大坑,木桩终于被拔出半尺有余,但再往上拔,可就丝纹不动了。尽管“神力大王”再用神力,仍是无济于事,最后终于累的口吐鲜血,昏厥于地。他一松手,拔出的半尺木桩又回归原处,所不同的是出现一点倾斜和有了一些松动。

斗转星移,风云变幻,随着时代的变迁,倴城街道经常变来变去,而这根拴马桩依然如故,始终牢牢的竖在当地。到了解放战争后期,倴城得到解放,这座古城回到人民手中,而这根流传甚久的拴马桩,也悄无声息的消失了。究竟去了何处,何人将它取走,人们谁也不知,终成这里的一个千古之谜。